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黄河专题 > 2013
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 八进砖壁村——包村住村纪实
编辑:裴芬芬     2013-08-06 15:44:2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让老乡把合影挂在墙上作广告

  农家乐是砖壁一些农户主要的致富门路,所以我第一次到砖壁就走访了5户农家乐的主人。每到一家,我都要看看厨房干不干净,客房整不整洁,厕所有没有手纸,我都要告诉主人饭菜一定要有特色,要注意卫生,价格要适当合理,不要宰客人,要争取回头客,要留下好名声,等等,意在让他们能经营好,能赚上钱。村民武余秀家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家是上世纪90年代从邻村搬来的,没有承包地,主要靠农家乐营生,仅此一年能收入二万多元。这一家女主人很能干,是个刺绣能手,自己成立了一个刺绣合作社。她发明了空心枕头,还做布底鞋,我看她绣的毛主席像,形态逼真,颇富神韵,实属难得。我建议她建设手工艺品生产厂房、买几台绣花机,把规模进一步做大。

  看到这些朴实勤劳的农民,看到他们想富起来的热望,我实实在在被感动着、激励着,我除了多到一些农家走走,握握他们的手,鼓鼓他们的劲头,指点指点他们,我还能做点什么呢?我要尽量为他们多做一点。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每当农家乐的主人说,袁书记是省上的大书记,难得到村里来一回,同我照一张相吧,我都会说,好。我还会叮嘱照相的记者,照片一定要送给他们,做大一点,让他们挂在餐厅的墙上,给他们作广告。这样不少农家乐户挂上了我与他们的合影照。

  我引以自豪的是,与我的合影照,真起到了一点“名人”效用。在最近一次到砖壁时,村干部告诉我,我到过的几家农家乐,去年收入都很高,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发了大财。武余秀家年收入15万元,李元珍家6万元,张国斌家6万元,王英杰家5万元。我的房东李克斌更高兴地告诉我,自从我在他家住过后,生意越来越红火,2012年收入了7万元,夫妻俩见到我时挂着一脸的幸福笑容。我还得知村口上一位妇女的凉粉摊每天销售20到30碗,年收入上万元。在商品一条街的店铺里,搞根雕工艺的成晋国年收入一两万元,搞布艺获得国家专利的武韶宏年收入两三万元,搞刺绣、产品远销欧美的张丽年收入十万元以上……村支书吴少伟信心满满地说,两年多来,村民收入大幅增加,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5元,比2010年的2600元增了150%。按照规划好好干下去,再等两年人均收入超1万元没问题。

  三次劳动的感悟

  我坚持每年到砖壁住村要与村干部一起参加一次劳动。

  第一次到砖壁正赶上是栽红薯的时节,商议好搞一次栽红薯的劳动。住村的第二天,是一个大晴天,早饭后,我们到村口武卫国的地里栽红薯秧,一亩多地,垅已打好,劳动的任务是挖坑、浇水、栽苗。我的家乡是湖南的丘陵区,在家乡务农时,少不了种红薯,所以这个活计我熟悉,我先选了挖苗坑的活,而且同时打两垅。近100米的长垅,一口气干下来,花了不到半小时,因干得猛,加上长期不下地干农活,背上已沁出了汗,两个太阳穴处感到有汗珠往下渗了。之后是栽苗,凭我的经验,先得把小苗根须放在土坑底部,沾上湿湿的泥,用土压紧,顶部则不能压得力气太大,否则苗的上端通不了气,会憋死的。我们七八个人干劲都蛮大,挑水的、浇水的、打坑的、栽苗的,自然形成一个作业链,谁都很少停歇,从上午8点干到近10点就干完了。这是我近年来一次真正的田间劳动,又体会了一点劳动的滋味。我第三次到砖壁时,红薯已经收过了。我问老房东李克斌,我们栽的红薯收成怎么样?老李没等我问完,就从家里搬出一筐子红薯,说这就是你们的劳动果实,武卫国一定让我带给你尝一尝,老武还说,袁书记栽苗的那垅,红薯长得特别大一些。我当时想这和我以往种红薯的经验有关,不仅有一种劳动收获的喜悦,还有一种受到农民夸奖的快意。

  第二次劳动是我第五次到砖壁,2011年4月12日一进村,看见村口南坪乡亲们正在种植核桃,于是,我径直走进地里,接过铁锹与大家一起干起来,铲土、踩土、扶苗、浇水,一丝不苟地做着一道道工序。经过1个多小时的劳作,4亩地、100多棵核桃苗就栽上了。我向乡亲们说,农民增收必须调整种植结构,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包括气候优势,山西东南部地区适宜种核桃,而且种核桃可以把大部山地利用起来,收入也高。我的一些想法,在同群众的劳动中交流,村民们认为在理,不久就建立起了村民核桃合作社,全村种500亩核桃树的任务两年就完成了,达到了人均一亩,等五年进入盛果期时,人均就可以增收4000元,这也是值得为农民高兴的一件实事。

  今年6月18日下午,我在李祥生的玉米地锄草松土,和村干部一人两垅,弓身下锄。我们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村主任李跃跃给我讲,6月中旬锄地,一可以锄去杂草,保护禾苗;二可以疏松土壤,把地表肥料翻进土里;三可以阻断水分蒸发的通道,保墒抗旱。我一边挥锄,一边听讲,感到乡亲们对农活里的道理掌握得很精细,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又学到了一点北方农活的知识。当天下午,太阳直直地照着我们,尽管还不是大热天,但也热气炙人,干了一会后,乡亲们见我累了,多次劝我停下来,但我坚持要锄到地头,不能半途停下来。锄了一个多小时后,到了地头,我累得满身是汗,浸透了衣衫。这是我三次劳动流汗最多的一次,不禁脑子里冒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尽管我每次劳动的时间都不长,流的汗没有农民多,但它带给我的更多是对过去劳动的回忆,是对慢慢忘却的劳动的一次重拾,是与农民的一次零距离接触,是和村干部面对面交流,所以,我认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参加劳动的机会较少,更应该珍视劳动,每年都抓抓铁锹,挥挥锄头,接接地气,沾沾泥土,不见得干多少活,要害是不忘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是感悟劳动人民之伟大、体验劳动创造财富之快乐。就我来说,虽然自小生长在农村,深知稼穑之艰辛、农民之不易,但春种秋收的欣喜、汗流浃背的惬意,仍使我对农民的感情增添了一份、对“三农”的认知加深了一层,对劳动的体会深化了一步。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