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黄河专题
渼陂村
编辑:史林静     2014-09-10 17:12:06       来源:江西网

  

   渼陂村:位于吉安市青原区,由开基祖梁仕阶于南宋初年建村,被历史学家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古村面积约1平方公里。渼陂古村“红”、“古”、“绿”交相辉映,是我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渼陂村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评为国家4A旅游风景区。[1]

  1简介

  江西吉安市的渼陂村是千年古村,也是近代的红色革命圣地,因而被称为“红色古村”。渼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富水河畔,离吉安城30公里,属青原区文陂乡,全村面积约1平方公里。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汇发达的古代商业文明以及红色文化于一体。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无不隐含了庐陵人非凡的智慧和生活趣味,折射出精深博大的庐陵文化的熠熠风采,更记录着块红土地的沧桑岁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渼陂村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曾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许多革命旧址、旧居都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村里至今还保留有大批红色革命遗址和战争年代的文物。

  2村名由来

  渼陂一词原为陕西户县古湖泊名,南宋初年,北方饱受兵乱,户县人梁仕阶带领族中子孙迁徙至江西,因怀念故乡,故以渼陂为村名,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庐陵文化第一村。

  3悠久历史

  渼陂村由梁氏祖先开基于南宁初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从基祖绅公至今历传了33代。古村芗峰东

  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山抱水环,天然形胜。古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铺路,排水设施完备。村边28口水塘如珍珠项链般串连环绕,小桥流水,息息相通。村边有一株古樟,参天立地,被雷劈成两半后,落地生根,根又长出新枝,堪称天下一奇。古村现有民居503栋,明清建筑367栋,古祠堂近20座,古书院4座,古庙宇1座,古楼阁1座,古牌坊4座。梁氏宗祠永慕堂雄伟壮观,工艺精深,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渼陂村地处庐吉泰交汇点,水运方便,人口稠密。元末明初,渼陂街随着发展的需要,分节段不断延伸;至明朝宣德年间,街市日趋完善,店铺鳞次栉比;至清光绪年间,渼陂街处于鼎盛时期,不仅有一百多家店铺,还建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形成了以梁显哲、梁显召、梁显豪、梁显吟四兄弟为首的四大商业巨头(当地人称“四大家族”)。

  星移斗转。解放前,一方面是军阀巧取豪夺,鱼肉百姓,一方面是贫苦农民反压迫反剥削之声此起彼伏,也让梁氏的商业受到很大冲击,一些富绅、地主携带钱财外出避难,许多青壮年参加红军、投奔革命,渼陂迅速衰败。虽然抗战时期南昌、吉安等地的一些学校迁至渼陂上课,曾带来短暂的繁荣,最终还是失去了往日的风光。

  4地理环境

  渼陂古村山抱水环,天然形胜。村庄占地一平方公里,有600户,2800余人。村民全为梁姓,由南宋初年

  梁氏先祖在此开基。全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367栋,其中祠堂7座,书院5座,牌坊3座。村庄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路面,村内28口水塘环绕,取二十八星宿之意。所有古建筑的门楣、藻井、窗棂、门柱、影壁、山墙,或为书画,或为雕刻,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反映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和不同主人的理想情趣。其中总祠永慕堂,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翘角飞檐,镂花斗拱,红石檐柱,石柱四面皆镂刻着嵌有“永慕”二字的20余副长联,可以看作楹联、书法、石刻、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博物馆。

  将军村

  渼陂村又被称为“将军村”。这里诞生了共和国的4名将军,其中包括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誉为“万岁军”的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中将,他曾任广州、成都军区司令员;三十八军政委梁必业中将,曾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军事科学院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梁仁芥,曾任甘肃省军区政委、兰州军区副政委。还有被称为儒将的梁必骎少将,乃中国军事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军事哲学》、《军事方法论》、《军事哲学思想史》、《军事革命论》、《高技术战争哲理》和《广义致胜论》等多部论著,并发表了大量军事科学研究论文,被誉为“军事哲学的开拓者”。

  渼陂村曾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牺牲,有曾任吉安总工会委员长的梁一清等革命烈士51人。毛泽东、朱德给梁一清烈士的挽词是:“梁一清同志精神不死,为人民牺牲死的光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