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黄河专题 >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山西平遥纱阁戏人
编辑:周昱丽     2016-09-01 11:25:29       来源:中新网山西

 

    清朝光绪年间,山西平遥城里有家老店铺名叫六合斋,六合斋的主人许立廷身怀绝活,远近闻名。一张张普通的纸,到了许立廷手里就变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他把纸人做好后,放在有碧纱罩遮的阁内,配以不同的戏曲舞台造型,并给他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纱阁戏人。

  纱阁戏人是集绘画、雕塑、书法、剪纸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许立廷等人当年制作的36阁戏人,至今有28阁保存完好,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山西平遥县清虚观。“纱阁戏人题材多以传统戏剧为主,是通过民间工艺把山西中路梆子流行剧目的精美情节展现出来。”平遥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闫振贵介绍。阁内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妆饰异彩纷呈,舞台和道具都很逼真。强烈的艺术魅力折射出制作者的聪明才智、高超的技艺和对戏曲的深挚热爱。

  平遥纱阁戏人是全国独存的一种艺术珍品,已成为研究我国传统戏剧和民间美术难得的实物资料。

  商贾云集逐渐成为当地一道文化景观

  平遥纱阁戏人,也叫纱阁人人。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平遥城六合斋纸扎店著名艺人许立廷等人,专门为县城中心的市楼制作了36阁戏人。

  这些纱阁戏人每阁一剧,当时每阁工价是2000文。阁高有70厘米,戏人高有50厘米左右,每年春节和元宵节将纱阁陈列于市楼下的通道两侧,供游人观赏。

  纱阁戏人的文化渊源,与宋代以后民间丧葬礼仪中的纸扎冥器传承有关,与元代杂剧的空前兴盛有关,也与明清时期民间祈子风俗有关,更与平遥晋商大都会的商贸习俗有关。

  谈起纱阁戏人的起源,如今48岁的纱阁戏人传承人冀云丽说,明清时,平遥是商贾云集之地,当地的纸扎业因丧葬习俗中的攀比之风而兴盛,加上晋商与戏剧票友的推波助澜,纱阁戏人逐渐成为当地的一道文化景观。

  “当时的平遥古城街衢中心的市楼成为展出纱阁戏人的重要场所。”冀云丽说。市楼底层的平台廊柱间就是展出纱阁戏人的地方,廊柱四周恰好摆放36阁戏人。元宵节期间供人观赏,节后便存放入市楼内。过去当地有新婚夫妇买灯祈子风俗,把蜡烛点燃置放于纱阁前进行许愿、还愿。民间百姓遇有新丧之事,租来几阁纱人放在灵棚两侧,既表达了对先人的安慰,也反映了对民间戏曲的爱好。

  平遥纱阁戏人是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特而艳丽的小花,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丧葬风俗中造型艺术的典型史料,同时也为山西地方戏曲的发展与流变提供了形象的佐证。纱阁戏人是集雕塑、纸扎、戏剧、造型、色彩、舞美为一身,用独特而高品位的艺术手段,展现了古代民间艺术匠师的超凡技艺。

  一阁一戏 一戏一场

  纱阁戏人是以传统的戏剧为题材,先制作一个木阁,然后在木阁内摆放用稻秸泥和洒金宣纸扎制而成的戏剧人物。一阁一戏,一戏一场,犹如一个小舞台。洒金宣纸的韧性、弹性以及表面张力都很强,扎成的服饰挺括平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后显得尤其绚丽多姿,就像真纱一样,纱阁戏人的名称由此而来。

  平遥纱阁戏人的制作,有构思场景、设计架式、张搭骨架、泥塑头脸四肢、刻画脸谱服饰、制作布景道具六大工艺。纱阁戏人的制作流程分为五个程序,除构思设计剧情之外,五道技艺流程是:

  人形骨架。根据戏人不同的特征,用高粱秆、稻草扎成人形支撑重心,站立者需要两秆,坐者仅用一秆。戏人的胳膊是用稻草裹在高粱秆上用铁丝扎紧,摆成各种姿态,最后将人形骨架固定在木阁底板上。

  泥塑头、肢。用石膏制成模子,先打泥再上色。在阴干36个小时后将头用三根木棍绷住裹纸。

  戏人裹纸。裹纸是一项重要工序,戏人的形体是否美观主要在于稻草外面的纸裹得是否得当。所用的草纸柔软挺括,不易破碎,等胶水干透外面再裹一层洒金宣纸,将前后心用胶粘住。洒金纸既柔软又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做好了像轻纱一样漂亮。

  装饰戏人。装饰戏人包括画脸谱、贴头饰、戴服饰,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主要是上色和贴花。脸谱可以直接画在脸上,贴花是先在宣纸上画出图案剪好贴在需要的地方。装饰后的戏人光彩照人特别好看。

  制作隔断和道具。隔断是直接用宣纸画成屏风的式样整体贴在木阁后壁上的,每扇上面有诗文或图画。道具也是以高粱秆做骨架,然后用纸扎成上色。等到把戏人和道具都固定在纱阁底板上,装进阁子之后制作才算结束。

  填补了我国古代造型艺术上的空白

  “平遥纱阁戏人所表现的内容,多取材于当地老百姓熟知和喜爱的晋剧、京剧、昆曲,舞台上的传统剧目。”冀云丽说。现存的28阁纱阁戏人取材广泛,有神话故事、民间生活、侠义传情、男女爱情等;形式有文戏、武戏、短打戏,阁阁不同;角色有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这些戏人,造型生动,情节引人,脸谱符合人物性格,神态符合剧情要求,阁阁皆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平遥纱阁戏人所表现的戏剧内容十分广泛,大致说来,有历史剧14种,其中春秋战国故事剧3种,分别为《八义图》、《反棠邑》、《金台将》;秦汉故事剧两种,分别为《大进宫》、《鸿门宴》;三国故事剧1种,即《赶龙船》;南北朝故事剧1种,即《春秋笔》;隋唐五代故事剧5种,分别为《南阳关》、《战洛阳》、《双带箭》、《满床笏》、《飞虎山》;宋元故事剧各1种,分别为《斩黄袍》和《百花点将》。除此之外还有侠义公案剧6种,即《司马庄》、《邓家堡》、《祥麟镜》、《溪皇庄》、《画春园》、《恶虎村》;英雄传奇剧3种,即《佘塘关》、《岳飞北征》、《困铜台》;神怪故事剧4种,即 《铁钉床》、《狐狸缘》、《借伞》、《五岳图》;家庭生活剧1种,即《三疑记》。

  纱阁戏人题材多以传统戏剧为主,阁内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妆饰异彩纷呈,舞台和道具都很逼真。强烈的艺术魅力折射出制作者的聪明才智、高超的技艺和对戏曲的深挚热爱。纱阁戏人填补了我国古代造型艺术上的一项空白,丰富了民间工艺美术的资料,同时也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山西蒲州梆子分化出中路梆子这段历史,留下了形象的佐证。

  传承这项遗产的民间艺人仅有三位

  “纱阁戏人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由于年长日久,缺乏好的保养维护,已经有了虫蛀、风化、干裂、潮侵、颜色脱落的现象。”平遥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闫振贵说。目前传承这项遗产的民间艺人仅有三位,其中两位年事已高,随着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商业化的冲击,这种工艺已经很难得到传承。倘不抓紧搜集整理,有濒危失传的可能。

  如今纱阁戏人的唯一年轻传承人冀云丽告诉记者,纱阁戏人传承人的匮乏以及年轻艺人对传统戏曲知识的缺失,使得这种传承面临困境。

  冀云丽出身纸扎世家,传到冀云丽这里已经是4代了。从16岁开始,冀云丽就跟随父亲开始学习纸扎艺术,随后又跟随平遥县清虚观内的一位技术精湛的师傅学习这门手艺。

  “现在我的技术还是不够熟练。”冀云丽说。由于纱阁戏人还没有商品化,考虑到家里的俩孩子都还上大学,经济紧张,平时冀云丽主要以庙里的传统雕塑为主,有时也做古建彩绘之类的活。只有空闲时间才考虑做纱阁戏人。

  为了能使纱阁戏人传承下来,冀云丽如今已选好了一个喜欢纸扎的爱好者郭增亮,“现在还在上大四,等毕业后他就会过来跟我学艺。”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