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季,火烈鸟都会来到运城盐湖。樊恩宇摄
汾河入黄口。
太原市玉泉山三北建设工程。
从风起扬沙到松涛阵阵
冬日的采凉山,山间油松、樟子松依然青翠,山脚杏树枝桠挺拔精神。“小葛,马家梁这边,山体陡,路不好走。如果有什么突发情况从山顶的小路走比较近,走沟底怕耽误事,平时要多注意。”2月16日,已经退休的大同市云州区聚乐乡林业员卜森林事无巨细地为新林业员葛叶萍介绍着。
从探墒栽到虚土抗旱,从生态林到经济林,20年间老卜见证了采凉山从刮风起沙的秃岭变成松涛阵阵的绿海。
采凉山是大同市防沙治沙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大同市按照“整体布局与分项实施相结合、年度任务与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项目与项目衔接、工程与工程衔接、区域与区域衔接、年度与年度衔接”的原则,不断探索防沙治沙技术与模式,丰富和完善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思路,实现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生态产业三提升,沙区综合治理成效日渐显现。“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48.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1%。
打造精品工程,以点带面改善生态环境。大同市整合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交通沿线两侧荒山绿化等国家、省级重点项目,通过签订防沙治沙责任书,实行三定一包合同管理制,规模化实施荒山造林工程,持续推进林业生态片区的建设。从亮马台到采凉山,从五路山到千福山,从火山群到锅帽山,从近郊到远山,大同市打造出了一大批规模连片的精品造林工程,生态效益日益显著。监测显示,目前该市平均沙尘天气(扬沙、浮尘)日数减少到4天左右,呈现出发生时间推迟、结束时间提前、沙尘强度减弱的趋势。同时,空气质量也实现了质的提升,二级以上良好天数逐年递增,连续5年在全省排名第一。
绿色产业带动提高经济效益。大同市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和生态旅游、采摘观光等绿色产业,有效促进防沙治沙特色产业发展,提升生态经济产品综合实力,促进农户产业增收。
“以前这里风沙大,家里29亩地也落不下几个钱。退耕还林后,我按政策种上了杏树,这几年都到了盛果期,一年收入算下来是过去的4倍。现在政府还给果树上了保险,我这干得更有劲了。”正在修剪杏树的聚乐乡聚乐村村民杜宏明笑呵呵地说。
今年,大同市将积极解决林业生态修复与草原保护修复的融合问题,将防沙治荒草原生态修复与林业生态修复相互融合,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林草结合、针阔混交的治理模式,提升防沙治荒建设成效,推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白天鹅“稀客”变“常客”
随着春天大踏步地走来,河东大地上蛰伏了一个冬季的植物纷纷苏醒,一群群来自西伯利亚的“贵客”却在不舍中告别了湖面,振翅北飞。
每年的10月下旬,经过长途迁飞的白天鹅便成群结队地来到运城越冬,直到翌年的2月下旬离去。去冬今春,细心的芮城人发现,在芮城圣天湖里的白天鹅一下子多了不少,数量已达到8000余只,比上一年增加1000多只。不仅如此,平陆三湾大天鹅湖湿地景区、永济伍姓湖等地,白天鹅数量也都较往年明显增加。
“生态好了,保护也跟上了,白天鹅数量自然就多了。”常年拍摄鸟类的摄影爱好者王建刚自豪地说,“随着白天鹅和其他鸟类数量的增加,全国各地来圣天湖拍鸟的摄影爱好者也在增加。”
圣天湖湿地过去是一片黄河滩涂地,三面环崖,只有西南方向敞开,非常避风,因此较其他黄河湿地更温暖。近年来,随着圣天湖景区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大,圣天湖独特的地理环境逐渐赢得了天鹅的青睐。2000年左右开始有西伯利亚地区、蒙古国等地的野生大天鹅飞往湿地越冬,2010年以后,越冬天鹅开始大规模出现,数量逐年增多,成为来湿地“度假”的常客。
“为了留住这些天之骄子,景区每年投入30多万元租种附近村民200多亩耕地,专门种植玉米和白菜用来投喂。”圣天湖景区负责人崔亮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天鹅,景区从2012年开始进行退耕还湿,恢复野生红荷200余亩,恢复香蒲、芦苇等湿地植物300余亩,目前湖的东部已全部恢复成湿地,过去碎片化的湿地已连成整体。
除了湿地景区,当地政府、居民、志愿者等也对天鹅这个“贵客”倍加呵护。近年来,芮城县加大了对黄河湿地的保护,在黄河湿地实施了1000亩湿地恢复工程,成立了黄河湿地保护领导组、湿地保护管理站,组建了巡护队伍,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进行不间断巡护,同时进村入户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居民保护意识。
随着环境治理,芮城县黄河湿地里各种树木茂密,芦苇荡、草本植物生长旺盛,引来湖中栖息各种鸟类230余种,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其中有留鸟57种、夏候鸟60种、冬鸟30余种、旅鸟91种。
“白天鹅、燕鸥等野生鸟类种群数量的增多,不仅为圣天湖增添了活力和生机,让北方寒冷的冬天不再萧条和寂寞,更使芮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激发了芮城发展的新活力。”芮城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说。
汾河廊带 百姓点赞
“我每天早晨五点半准时出发,沿着这条旅游通道跑步。这么好的空气,这么平坦的道路,这么静谧的环境,真是太好了。”一直生活在祁县城赵镇思贤村的韩敏说:“做梦都没有想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汾河廊带生态旅游通道建成后,拉近了我们与外界的距离。”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祁县段)生态治理工程治理长度14.4公里,计划2023年5月完工。建设内容包括堤防生态化改造工程、滩槽整治工程、堤外湿地工程、景观绿化工程、水文化主题公园及跨河大桥建设工程,打造纵横贯通全县的百公里三河生态廊带。祁县以水为媒带动沿河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产业、新业态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机结合,努力打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生态文旅廊带、乡村振兴廊带。
城赵镇思贤村的主导产业是酥梨,汾河廊带生态旅游通道的建设,拓宽了当地酥梨产业的流通渠道、销售渠道。与思贤村相隔不远的城赵镇修善村,同样以汾河生态景观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为契机,以生态为依托、旅游为纽带,积极发展乡村综合旅游。“水好景好空气好,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这就是我想要的小康生活。”生活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修善村村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祁县段)生态治理工程通过工程建设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进度,把汾河流域打造成山青、水秀、河畅、岸绿、景怡的绿色生态廊道,是落实实现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具体行动。
近年来,祁县县委、县政府统筹考虑、整体布局,将山水资源、历史文化、产业基础深度融合,坚持绿化、彩化、财化有机结合,生态通道、水利、生态景观统筹衔接,做大水平台。同时,祁县高规格建成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高效率实施昌源河至入汾口河道治理、乌马河河道治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堤外蓄水等重大工程,高标准完成古县酥梨基地提水灌溉项目,高质量打造祁县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祁县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有机融合,绘就了群众眼中的“绿水青山”,换来了百姓点赞的“金山银山”。
生态示范区的新景观
骏马岭森林公园、阳高泉森林公园、东坡头森林公园……环抱县城的一座座公园郁郁葱葱、满眼绿意;沁河、濩泽河、芦苇河……纵横山城的一条条河流冰融水涌、波光粼粼;古堡群落、民宿小院、大小景区,一队队游人悠然自得、满脸惬意……初春时节的阳城大地,到处透着心旷神怡的气息。
多年来,阳城县紧紧围绕我省建设“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的思路,在环境保护、绿化造林、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全域旅游、低碳转型等方面大胆实践,在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上,荣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方位、大力度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坚持减煤、治污、降尘、管车、控烟“五管齐下”,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占比多年保持在80%左右;投资23亿元实施县域三大河流生态修复治理,水质全部达地表水Ⅲ类标准;投资4.2亿元实施全县生活污水治理,全县82%人口的生活污水实现达标排放;投资15亿元,环县城建成667万平方米的六大森林公园和80公里的生态绿道,县城绿化率达到43.7%;高标准实施拆违治乱、厕所革命等行动,成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典型范例”。
作为一个煤炭能源大县,阳城全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他们持续推进“气化阳城”“集中供热”等工程,全县人口气化率达到93%,县城集中供热率达100%,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60%。着力培育发展“新引擎”,全县22个煤矿“5G+智慧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新进展,“风光火储一体化”电力产业绿色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生物医药、陶瓷新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和新型光伏薄膜新材料等一批低碳绿色项目落地阳城。
致力于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持续打造以“悠然阳城”为品牌的康养产业。依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全力打好“古堡群+太行山水、森林康养+特色康养”两张牌,打造“全国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原市民旅居后花园”“康养山西·夏养山西首选地”。先后铺开了休闲农村和乡村旅游发展、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国农业公园和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建设,2020年被授予“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并荣登“2020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榜单。
文字:范珍 张丽媛 周明飞 王天晓
制图:刘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