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省“创新生态建设落实年”。这一年,我省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针对性布局实施了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以科技体制重塑性改革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为我省转型发展蹚新路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借四海之力,聚八方之气,“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改革亮点纷呈,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前不久,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理工大学牵头成功揭榜山西焦煤集团废弃矿井遗留资源及地下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把项目交给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让有能力的领军人才“揭榜”,“挂帅”出征,借助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来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等机制,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省科技厅试点开展重塑性改革,设立产业处室、聘任项目专员,积极调动创新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扩大开放创新,全面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近两年来,我省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分3批成功立项了40个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总投资9亿元,预计能够新增产值约64亿元,有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打造产业“杀手锏”。2021年,我省再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需求,企业作为主要出题人,精心凝练出29个重大科技项目,这些“顶天”“立地”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对我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具有强力的推动支撑作用。
今年年初,面向生产一线、科技前沿,在信创、大数据、半导体等14个重点产业和量子科技、空天科技等未来产业上,27个一流课题成功揭榜。高度变了,发展的深度也需要随之改变。省科技厅综合前沿科技处副处长李蕾告诉记者:“这些年,我省下大力气实施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精准攻关,实现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
随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保障科技创新不断开创新局面,释放出科技体制重塑性改革的成效和红利,为转型发展蹚新路积蓄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协同政产学研,推进三大创新工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科研高大上、企业用不上。在业界有这样一个公式,1:10:100,就是指从研发、到中试、再到产业化,各个阶段投入资金和精力的比值为1:10:100,这说明了科技转化是件非常难的事情。为此我省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实施从需求到产业应用的一体化布局,从省到县上下贯通,从机制协调到硬件配套的全链条覆盖。
2021年11月18日,随着Φ258连轧管机组穿孔机一次试车成功,由太重集团设计制造的国内首套无缝钢管智能制造生产线关键设备首战告捷,我省在大口径无缝钢管连轧领域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几乎与此同时,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也传来捷报,709课题组成功研制出热通量高、柔韧性好、综合指标优异的石墨烯导热膜,其多款型号已经在宇航级应用作为热管理材料定型使用,中试平台实现了十吨级氧化石墨烯浆料和千平方米级石墨烯导热膜的生产。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省重大专项“氮化镓基高效深紫外LED芯片技术”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等。如今,在全省创新高地,产学研贴合得更加紧密,教室、实验室和车间被放在了更大的一张棋盘上相互连接。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省以“111”创新工程为牵引,协同推进“1331”“136”三大创新工程,聚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煤炭绿色低碳清洁利用三个特色方向集中发力,积极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创新亮点频频。国产圆珠笔笔尖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碳化硅单晶生长设备实现自主可控;F型三系杂交小麦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启动了引力波探测大科学装置、能源互联网、高速飞车等重点项目建设,国家超算中心(太原)成功获批;“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先后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保5争5”的目标取得了重大进展;10个山西省实验室和37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首批7家新型研究机构相继挂牌。在创新驱动引领下,我省创新平台建设迎来新高峰,构建出战略科技力量,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奠定了扎实基础。
近日,由山西大学牵头组建的黄河实验室先后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取得了一批代表性科技创新成果,相关技术在山西、河北和黑龙江等地推广应用,实现了煤矸石和煤泥等固废共消纳2.2亿吨,新增销售收入110亿元。目前,围绕煤炭开采、发电和焦化等煤基产业二氧化碳减排及高效利用,实验室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单位合作,正在开发低热值煤清洁发电、二氧化碳高效低耗捕集、二氧化碳矿化利用等新技术,并通过开展重点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和零碳产业园区示范,为实现煤基产业低碳清洁流程再造提供科技支撑。
为企业服务,为人才服务,实现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根本转变
近日,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太原海关、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等部门,出台了《“十四五”期间享受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研发机构名单核定的实施办法》。这是我省贯彻落实国家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的又一具体措施。与“十三五”期间相比,此次在政策惠及面上大幅“扩容”,其中科学研究机构在原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省属转制院所的基础上,将地市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性质社会研发机构纳入政策享受范围,大力支持各级、各类科研单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021年,我省聚焦产业转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集聚19名两院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挂帅出征,把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摆在科技创新特殊重要的位置。在基础研究计划中,青年基金项目占到总立项数的58.7%,新设立杰青、优青培育项目资助金额实现翻倍。我省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放管服”改革,充分赋予科技人才经费使用自主权、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在全国率先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奖励总额度由500万元增加至近6000万元。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创新的根基。随着创新生态不断改善,我省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活力不断迸发,全省创新氛围得到大幅提升。我省在大力建设怀柔实验室山西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E级超级计算中心以及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同时,为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开展研究、聚力攻关创设空间;推动北大、清华等一流人才团队在我省建设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110个,实施成果转化项目146项;设立国家区域创新联合发展基金,2021年引进国内31所高校、7所科研机构、3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端人才团队开展研究,资金总额达到1.1亿元。
通过重塑性改革,我省已经形成为科研人员服务、为创新主体服务的良好氛围,随着政策服务越来越到位,科技与产业结合也日益紧密,实现了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根本转变。(记者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