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首都核心区、西长安街以南的西绒线胡同,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西长安街派出所矗立其间。4.24平方公里辖区内,汇集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资源和8万多常住、流动人口——这个派出所是全国离“红墙”最近的派出所,也是首都公安干警践行“红墙意识”、当好“红墙卫士”的重要阵地。记者日前来此走访,了解民警们身卫红墙、心系百姓的动人故事。
图为西长安街派出所民警在辖区开展工作。(西城公安分局供图)
24小时身边“好邻居”
做强基层、做实基础是党中央对公安工作的重点要求。如果说西长安街派出所开展基础工作是24小时“连轴转”,那也毫不为过。
记者14日见到青年民警姚晓腾时,他又熬了一宿,说话时嗓子已经略带沙哑。2020年来到西长安街义达里社区担任社区民警,姚晓腾边开展工作边给自己“补课”——他是全国杰出社区民警、影片《社区民警故事》原型李国平的徒弟,“师父立好了标杆,做好了铺垫,我必须把工作做得更实、更透,把老民警踏实肯干的劲头传承好、发扬好。”
义达里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人多事杂。除了对门店、出租房、流动人口常态化开展检查、排除安全隐患等工作外,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也是姚晓腾工作的重中之重。
去年底,姚晓腾帮助社区内一位年近90岁的老奶奶解决了大难题:因子女赡养问题,老奶奶独居在平房,身患疾病加之生活拮据,平时生活没人照料,经常捡拾一些杂物随便堆放,不仅引来邻居投诉,还是火灾隐患。了解这一情况后,姚晓腾主动向前一步,不回避矛盾问题,找来老奶奶的子女调解纠纷,联系机构安置老人……如今,老人有了新归宿,院落也整洁了。
虽然来社区时间不长,居民却早就把姚晓腾当成最可依赖的“好邻居”——在他所在的社区警务室,常年放着十几把家门钥匙。“大爷大妈谁记性不好忘带钥匙了,谁需要去锁个门、送个饭,都会联系我。”姚晓腾说。
24小时的“全时守候”,既有社区民警们把社区警务站当成家的值守,也有派出所夜巡队员的付出:早8点到晚9点,辖区11位社区民警全员在岗,晚9点至第二天早8点,夜巡队员出征“护航”……“条块联动最大限度提升见警率,辖区可防性案件做到基本不发生。”西长安街派出所所长崔健说。
民生小事,件件当大事
百姓遇到的小案件、小纠纷,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置、解决,往往埋下隐患。身处首都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就是要确保此类风险动态清零。
六部口社区民警车志强从警已有28年,在社区工作的11年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把群众工作捋顺了——“转变了过去老百姓对警察管得多、服务少的印象。”车志强说,实现这种观念上的改变,就要从细微处着手。
比如,来社区修理管道的工人,一时大意把工作用的平板电脑遗失在施工处。“穷尽手段也要帮着找。”车志强毫不搪塞,一遍遍看监控,发现是保洁人员在打扫时收走,迅速联系街道相关部门找到当事人,不到1个小时物归原主。
拥有法律职业资格的姚晓腾是社区居民眼中的法律专家,遇到难解的纠纷、困惑,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2020年初,由姚晓腾等3名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民警和司法所人民调解员共同参加的“晓腾法治室”正式建成。
最近,姚晓腾就调解了一起黄城根南街租户和房东之间的纠纷:双方未签订格式合同,租户入住前进行了精装修,之后双方对租期、租金上涨差异发生纠纷,长期未能解决。姚晓腾利用自身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优势,不断走访了解实情,考虑双方利益,两个月进行了4次调解,终于促成了矛盾妥善解决。
“从事实出发,把工作做细致了,把法和理讲透了,才能让双方都心平气和地接受调解。”姚晓腾说,两年来,“晓腾法治室”已经摸排矛盾纠纷43起,调处化解41起,社区矛盾纠纷警情下降八成。
崔健介绍,西长安街派出所还在辖区11个社区分别设立居民议事厅,整合社区、楼门楼长等力量,与司法、信访、住建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商,对摸排出的矛盾纠纷“综合会诊”,有力推动了700余件矛盾定分止争。
政治建警深入推进
推进政治建警,西长安街派出所党支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入推进“最强党支部”创建,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据介绍,派出所党支部推出班子成员带头出现场、值班所领导值守指挥室、备班所领导一线查勤、现职领导“后夜替岗”等制度,实现了街面24小时有干部巡控、指挥室24小时有干部盯守、敏感案事件24小时有干部盯办,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全面营造民警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岗位建功的昂扬斗志。
社区民警们为了不耽误白天社区工作,每次排班的时候都争取把自己执勤时段安排到凌晨五、六点,多点时间和大爷大妈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多点时间给他们提供帮助。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无微不至体察民情 关爱有加胜似亲人”“为民排忧情深似海 尽职尽责关爱百姓”……在西长安街派出所,记者看到的锦旗不计其数。“帮助换来感激,感激换来配合。”崔健说,一个辖区的平安稳定,离不开多方共建共治,更离不开警民鱼水情深。(记者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