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又爱又恨的双11已经到来,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不买吧,总觉得可惜。买吧,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优惠两块五。许多“剁手族”感叹电商平台套路深,商家先涨价后降价,双11表面风光,实则鸡肋。
薅羊毛还是被薅羊毛?
在电商平台广告的狂轰滥炸下,双11凑热闹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不过经历层层套路,许多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一位网友亲眼见证了“过山车”式价格波动。他将心仪的手机早早加入购物车,该手机10月18日的价格为2069元,10月19日忽然涨到2469元。等到10月24日预售开启,使用优惠券后价格降至2299元,反倒比18日贵了230元。
看似诱人的促销背后潜藏着花式套路,价格先升后降、深夜修改链接逃避价保责任、满减优惠券使用条件苛刻……消费者下单前如果没有持续关注商品价格,双11期间要比平常花费更多金钱、更多时间,你以为热热闹闹薅羊毛,其实自己才是羊。
电商先涨后降违法
“直播间下单可享最低价”“年度史低价”“30天价保放心购”等宣传直戳“心巴”,消费者买买买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各项优惠的前置条件,事实上,商家的一些行为游走在违法边缘。
1.“最低价”宣传涉嫌违反《广告法》关于禁止使用极限化、绝对化词语的规定。
2.先涨后降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规定,经营者应当诚实守信,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信息,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针对这一屡禁不止的问题,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发《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明确禁止采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消费者若实际享受到的优惠与商家宣传不符,可适用退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
3.价保规则重重设限无法兑现,属于免除减轻卖方责任的无效格式条款,同样涉嫌虚假宣传。别看下单时平台(卖家)爽快承诺“30天价保”,当消费者申请价保时却发现规则复杂,太多细节被隐藏。“预售商品不支持价保”“优惠券、赠品等活动不在保价范围内”“已变更、下架的商品不支持价保”……各种扯皮理由告诉你不适用价保。
双11简易“避坑”指南
1.理性消费,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双11和所有人造购物节一样,一旦被消费主义洗脑便会物欲难填,没事总想买点什么。切勿盲目跟风冲动消费,只买确有需求的东西。此外,长期跟踪价格趋势、灵活运用比价插件,知己知彼永不吃亏。
2.货比三家,性价比为王。
当您双11“奥数题”算得神志不清时,当您凑满减心烦意乱时,不妨回归线下,不少实体店折扣加上地方政府消费券,其实比网购还要实惠 ,而且方便试穿试用,及时售后退换。
3.保存证据,维护合法权益。
下单前消费者要详细了解优惠规则、价保规则,下单后要保存好广告宣传页面、直播视频、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截屏录屏证据,遇到问题联系商家和平台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必要时还可以申请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不买立省100%,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