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黄河专题>胡律师说法>
【胡律师说法】别让“厌童”标签撕裂网络文明
2023-07-31 11:36:40    来源:黄河新闻网

7月25日,因两次被高铁乘务员提醒“管好孩子”,女作家苏小懒向12306投诉,并呼吁公众对婴幼儿家庭要有包容度。铁路部门表示,是乘务员安全宣传不到位,造成误会。

7月26日,苏小懒自称遭到网暴,解释自己感觉被冒犯的原因:“如果有人不经你的同意、请求,直接给你提建议——就是冒犯;乘务员不是善意提醒。”

事件发酵后,微博新闻评论区对立情绪明显。部分家长支持苏小懒,认为婴幼儿缺乏自控力,有人不能容忍小孩是厌童症作怪。另一部分网友则表示“矫情”,乘务员提醒是职责使然,没必要小题大做。

“熊孩子”VS“厌童”,折射出公共空间治理难题。火车、高铁上人与人的空间资源相互挤占,难免发生摩擦,大声喧哗、手机外放、霸占座位种种行为令人不悦。遗憾的是,对此类不文明行为的规制通常止步于个人素质与公民道德层面,只有不听劝阻、严重影响列车秩序的行为才可能动用《治安管理处罚法》。

提示不等于冒犯。从人的角度看,乘务员没有执法权,安全提示是他们履行列车上安保义务的必要措施。201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制定《铁路旅客信用记录管理办法(试行)》,乘务员化解矛盾只能通过宣传、解释和疏导,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旅行环境。大家换个场景就会理解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比如,公交车广播“给老人让座”、商场卫生间摆放“地板湿滑”提示板、国家反诈公益短信,绝大多数人不会觉得被冒犯,反而会感谢对方敬业负责。相反,若乘务员例行工作不到位,任由孩子跑动、哭闹,摔着了、烫着了,一样会被投诉,提示总比不提示要好。

多包容,少对立,共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近年来,隔壁韩国厌童现象极端化,商场等营业场所为讨好不愿生育的年轻人,设立无儿童区,或者明示“儿童禁入”,进一步加剧少子化。横向对比,中国年轻人离“厌童症”尚远,我们歧视儿童吗?不,只是反感“熊家长”总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纵容“熊孩子”胡闹。简单粗暴地给他人贴标签,无疑会在社交网络放大群体对立,成为自媒体营销的新流量密码。解决问题永远比放大问题有效,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需要群策群力。

铁路系统应当平衡各方出行需求。一方面要宣传旅客出行文明,萍水相逢,文明作伴,一碗水端平地提示所有人,配备乘警维护车内秩序。另一方面要优化供给侧,创新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最近“卧铺女性拼团”走红,此前60岁老人优先分配下铺好评如潮,今年4月以来,多趟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专门设有静音车厢,同理,设置儿童车厢、家庭包厢不妨一试。

向着文明坐标前进,撕裂共识、群体对立背道而驰,换位思考、互相体谅越走越近。

[编辑:胡耀宇]

  • 山西之窗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