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文明办关于做好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推荐上报的通知要求,山西省文明办经过基层推荐、初审等环节,确定柴霞等12人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2023年8月14日—8月18日。公示期间如有意见,单位和个人均可来电向省文明办反映。
联系电话:0351-4045012
山西省文明办
2023年8月14日
2023年第三季度山西省“中国好人”候选人名单
2023年第三季度山西省“中国好人”候选人事迹
柴霞,女,1972年7月生,太原市育蕾幼儿园教师。从事幼教工作32年,投身公益事业18年,始终把“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无论是在教学工作一线,还是在志愿服务当中,坚持以爱心帮困助人,用奉献回报社会,先后荣获2011年度“太原市优秀志愿者”、2019年度“山西好人”等荣誉称号。
——星星孩子的呵护者。2005年以来,柴霞老师积极筹划、组织系列爱心公益活动。定期去山西省方舟自闭症康复研究院看望孩子,陪他们一起玩耍、与他们唱歌绘画、手把手教孩子做蛋糕;多次组织“为爱奔跑,荧光夜跑公益行”活动,参加群众达500余人,募得捐款、衣服及大量书本;将自闭症儿童的绘画作品制成明信片进行义卖,款物都捐赠给方舟自闭症康复中心。在柴霞老师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关爱自闭症儿童的行列中来。
——公益事业的践行者。柴霞老师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先后在太原市东山、滨河路、暮云山、清徐县等地参与义务植树活动;组织身边的家长及小朋友慰问奋战在一线的消防官兵,并接受安全防火知识培训;积极参与媒体活动,广泛宣传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理念,外出旅游不忘带动身边的朋友捡拾垃圾;走进山西宁武芦草沟、太原享堂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送去关爱与欢乐;在清徐县西谷乡学校、水屯营小学建立支教点,利用假期赴娄烦县赤土华村、临县湍水头镇霍家堰进行义务支教;通过援藏志愿者,组织开展为西藏那曲尼玛的孩子捐冬衣、送温暖活动,……。
——志愿服务的引领者。柴霞老师常说,当一名志愿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服务的能力。她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钻研提升志愿服务技能。2015年,获得了山西省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员资格;2019年8月,参加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师资培训,取得救护员培训师资格;2021年,作为应急救护教练,带出一支由幼儿园教师组成的应急救护队伍,获得了太原市赛、山西省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代表山西参加全国总决赛,取得优异成绩。四年来,先后为太原市多所大中院校、中小学培训了近千名初级救护员。2017年9月,通过刻苦学习和层层选拔,成为了山西地质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至今已累计服务近千小时;2019年,又成为山西考古博物馆志愿者,并被推举为志愿者委员会主任,带领志愿者讲好中国故事。
柴霞老师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先进事迹,多次被新华社、山西晚报等媒体报道,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人生的价值不在索取而在奉献,正如柴霞所说,“被需要是种幸福,帮助人让我快乐”。在付出的过程中,柴霞老师收获的是奉献的乐趣和被社会认可的喜悦,是我们这个新时代所需要的强大正能量。
张新虎,男,汉族,1954年生,中共党员,原山西省晋城市树脂厂干部。他是社区的“红马甲”,是图书馆、博物馆的“最美志愿者”,是三伏天街头免费送消暑用品的“清凉使者”,是外乡人来晋城的“指路大王”,是残疾人生活中的“一道亮光”,是困难学子未曾谋面的“希望爷爷”......曾获2022年上半年“山西好人”“第九届山西道德模范提名奖”“山西省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多行善事 公益的种子在发芽
年轻时的张新虎,就是一个热心的人。1995年冬天,张新虎突发奇想,决定和同事一起走访乡村贫困家庭。50多天的时间里,他和同事翻山越岭,骑行了1750公里,走访了5个县(市、区)35个乡镇180个自然村的250多个贫困家庭。每到一处,他都和同事尽力帮助当地贫困家庭解决一些实际困难。2004年冬天,得知山区小学实际困难后,张新虎自费3000多元购买了课桌、黑板、滑梯、篮球架等教学器材,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捐赠给了泽州县山区的小学。
义务指路 15年风雨无阻
2008年退休后,张新虎有了更多的时间做好事。一次,张新虎偶遇一位问路的外乡人,他耐心地为路人指路。受此启发,张新虎便开始了他的义务指路志愿服务工作。他走遍晋城的大小车站、公交站点,熟悉道路状况,掌握交通路线。“各个公交车站点、外乡人常去的车站都是我的‘据点’。”张新虎带着自制的指路志愿服务牌,一走一整天。指路这件“小事”他一做便是15年。
夏日清凉 走街串巷服务忙
一辆自行车,一个装满“宝贝”的背包,几支打气筒,就这样,张新虎学雷锋志愿服务流动站成立了。翻开背包,里面装着毛巾、卫生纸、针线包、送给小朋友们的“助人为乐”卡片等,他说,“这些物品我每天都会随身携带,只要能帮助到一个人就是值得的”。
每年中高考期间,他都会早早地在考点门口支起“摊儿”,准备好自行车、桌椅、纸杯、遮阳伞和赶早熬制的绿豆汤,全天候免费为考生和家长服务。三伏天一到,张新虎便推着他的自行车开始沿街服务,将自己熬制的绿豆汤一杯一杯送到交警、环卫、园林工人等户外工作者的手里,风吹日晒,从不间断。
关爱社会 温暖不止一点点
2016年,他参加了晋城市图书馆和晋城博物馆的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伍,成为年龄最大、服务次数最多的志愿者和讲解最多的义务讲解员。多年来,他在图书馆整理图书20多万册,帮助借还、回答咨询及其它便民服务达1万多次,志愿服务时长达1500多小时,在博物馆义务讲解达100多场。
助残助学 他的愿望不简单
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残疾人朋友,主动为他们引路、购物、接站、修理家电等。2009年开始,学过中医的张新虎走进敬老院、社区、公园等场所为患者免费按摩达800多次,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还提供免费上门服务。
他还先后资助过8名大中专学生,为他们买书、买药、买衣物等,提供资金帮扶5万多元。
抗击疫情 老党员冲锋在前
疫情当前,他多次请战,起早搭黑、迎风雪、冒严寒,战斗在社区疫情防控卡口一线,为小区居民送水、送粮油蔬菜、搬物品,参与巡逻执勤、值班值守100多天,达900多小时。
“我们都是平凡人,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别人,心里感到踏实。”张新虎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不忘初心,把“好人”做到底,这大概就是新时代“雷锋”的样子吧!
张钰婧,女,1994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国家税务总局晋中市太谷区税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兼团支部书记。她在少年时因高烧导致听力受损,却仍以执着不懈的信念和自强不息的拼劲追逐梦想,以真实的笔触书写激扬的奋斗经历,用自己拼搏的人生鼓舞更多听障人士。曾获2020年”山西省巾帼建功标兵”“山西省最美税务人”等荣誉称号。
她是坚定勇敢的逐梦者
张钰婧年少意外失聪,却以坚韧毅力考学考编。她打破标签,挑战自我,于无声世界突围,学业上勤学进取,努力自学,迈入一本高校,毕业后又过关斩将通过激烈的国考成为公务员,在税务岗位上用心用情,成就更多可能。进入工作岗位后,从导税台到代开发票专岗,到“一窗通办”窗口,再到人事教育股,努力克服工作中的重重困难,总能有条不紊、认真细致地开展各项工作。工作上踏实肯干,创新有为,组织策划活动反响热烈,连年考评获优。
她是阳光温暖的解忧者
“愿我的生命对别人有所帮助!”是张钰婧写给自己的座右铭。因为经历过,所以更懂其中艰难,她把听障朋友的忧愁放在心上,在网络上热心为全国各地上千名咨询的听障朋友答疑释惑,纾困解难,传递着凡人善举、甘于奉献的微光力量。
工作之余,张钰婧将自己的求学、求医、求职经历等借助于人工耳蜗公司、知乎等平台与更多听障人士分享。“原来听障人士也可以参加公考,不仅如此,还可以竞争得过健听人;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张钰婧的奋斗经历引起了众多共鸣,越来越多的人不仅知晓了她的故事,也打开了心门,与她沟通交流。她常从自身相似的经历中寻找到突破口,考虑到对方的听力状况,便把自己的想法一字一字敲成文字,让发送来的困扰变成一份份带着正能量的善良回馈。
上善若水,以己渡人。只要时间允许,张钰婧还会到北京、太原等地的残联、医院、蜗友圈参加公益宣讲,用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勉励更多的听障人士及家庭。借助于中国聋协、人工耳蜗公司、残联等平台,钰婧组织了聋人交流沙龙,参与了第十三次全国助残日“听力大讲堂”,疫情期间录制线上宣讲,帮助更多听障人士重拾勇气,回归主流社会,绽放不一样的人生。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2018年12月,张钰婧因自强不息、公益助人的事迹被评选为“最美太谷人”,随后用所获奖金5000元发起“我们风雨同舟”高校听障生资助项目,用以帮助更多的同行者。
在人生的道路上,张钰婧用自己的真诚和执着向聋人世界传递最温暖的“声音”,以自己火热的奋斗青春、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践行了青年人忠诚担当的使命,书写着凡人善举的高尚情怀。
刘海水,男,汉族,1946年3月出生,运城市盐湖区人,2006年从盐湖区直工委书记岗位上退休。退休16年来,他潜心党的理论宣传,身体力行成风化人。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他独创用漫画系列“口袋书”的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印发20多万册,读者达46.5万余人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先后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曾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暖心“德孝澡堂”托起大爱
刘海水退休后,在家里办起“德孝澡堂”,带头推动德孝文化在东郭村落地生根。他把澡堂变成了宣传德孝文化阵地,10年间,凡是来澡堂洗澡的村民“先洗脑”后洗身,耳濡目染,久久为功,渐渐形成了崇德向善、孝老敬亲的良好风尚。
巡回“德孝讲堂”浇筑担当
刘海水退休后担任盐湖区德孝大讲堂讲师,积极宣传德孝文化。他先后向10多个大、中、小学校赠送系列丛书1万余册,釆取“讲故事、解漫画、配诗歌、表快板”等生动鲜活方式,将党的深邃理论,用通俗、趣味、文艺的力量送到听讲者的内心,群众容易接受理解。
系列“口袋书”彰显忠诚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刘海水积极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漫画形式汇编成携带方便、群众喜闻乐见的“口袋书”,供大家随时随地翻看学习。2019年系列“口袋书”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庄严殿堂。
创优“微信平台”绽放理论之花
2019年底,中央组织部授予刘海水“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盐湖区打造出全国首家“刘海水工作室”。工作室以群众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漫画独特优势,更好地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舜帝德孝文化和关公忠义文化。2020年12月,“刘海水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被山西省委宣传部授予“优秀理论宣讲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刘海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一位退休老干部的家国情怀,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他为实践对党忠诚,自费5000多元购置一台平板电脑,古稀之年学用电脑打字、涂色绘彩。他住过四次医院、动过两次手术,却数年如一日地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身体力行传播弘扬德孝文化。
“领导职务有退休之时,党员岗位没有退休之日。我愿一辈子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党工作!”这就是退休干部刘海水的心迹写照。
靳鑫,男,汉族,2002年8月生,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供电技术专业大二学生。2022年春节期间,靳鑫不顾个人安危,在火场中救出被困人员。在救人过程中,靳鑫双手被烫伤,鼻头的部位也被火灼烧得很厉害。靳鑫的事迹被报道后,他获得“天天正能量特别奖”一万元奖金,但将资金全部捐赠给大同市5位困难学生。靳鑫传递了正能量,也温暖了一座城。曾获“第九届山西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称号。
突遇火情 闻迅救人
2022年2月11日,靳鑫与几位同学在大同市平城区安康园小区小聚。次日上午,他刚起床,发现有白色烟雾从门缝不断冒进来。在检查完室内无起火点后,他猜想可能是单元楼里出现了火情,与此同时门外传来了女子的呼救声。
听到呼救声,靳鑫来不及多想,抓起一沓卫生纸,用水蘸湿后捂住口鼻,打算冲出房间救人。刚把门开了个缝,他就被楼道内的热流反冲回来,手也被发热的门把手烫了一下。面对危险,靳鑫没有退缩,立即踹门而出,楼道内已被刺鼻的浓烟笼罩,空气里散发着阵阵热流,什么都看不见,只能听到呼救声,但确定不了位置。为了救人,靳鑫只能取下湿卫生纸大喊:“是谁在喊,你在哪儿?”就在这短短的几秒钟,靳鑫的鼻头被热流烫伤。
临危不惧 双双脱险
浓烟熏得靳鑫无法睁开眼睛,浓烟中他从四楼开始艰难摸索,最终在五楼楼道内找到了呼救的阿姨。此刻,这位阿姨已经被高温和浓烟灸烤得体力不支。她请求靳鑫帮她找到掉在五楼楼梯口的家门钥匙,好进屋避险。此时,楼道中的温度已经很高,靳鑫打开手机手电筒,再次在浓烟滚滚的楼道中摸索起来。
经过一番寻找,他终于找到了已经热得烫手的钥匙,两人赶紧开门进屋避险。进入室内后,靳鑫快速打开窗户通风,拨打119消防救援电话。救援人员迅速赶到,二人成功脱险。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靳鑫才发现,他的双手已被不同程度地烫伤,尤其用力开门的右手烫伤较重。在救人过程中,靳鑫双手被烫伤,尤其是右手大拇指指肚被烫得皮肉分离,第二第三手指以及小手指也不同程度的被烧伤,鼻头的部位也被火灼烧得很厉害……
获救的女子姓周,51岁。事发当时,周女士得知单元楼有火情后,选择往楼下跑,但跑到三层楼梯口的时候,发现火势阻断了去路。没办法,她只好折返回家,然而因高温和吸入浓烟等原因,她一下子慌了神,一边上楼一边大声呼救。待她艰难地跑到自家门口时,又不小心把家门钥匙掉了。就在此刻,靳鑫来到了她的身边。
奉献爱心 传递正能量
靳鑫的事迹被传播开后,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大家点赞、祝福,靳鑫的母亲感到很自豪。2022年2月18日,大同市消防部门还派专人来到家中看望靳鑫,送去了鲜花和水果,让他们全家很是感动。不过,小小年纪的靳鑫倒是很“淡定”,面对大家的赞扬之声,他说:“想到一条生命的生死就在分秒之间,我的本能反应就是救人!这没什么!”
2022年3月8日,靳鑫获得天天正能量特别奖。收到1万元天天正能量奖金后,靳鑫将这笔奖金通过大同市红十字会全部转赠给了本市的5位困难学生,将社会正能量继续传递下去,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关爱和社会的温暖。
靳鑫传递了正能量,也温暖了一座城。00后靳鑫的故事虽然画上了句号,但在这座城市里每时每刻都有善举发生,涓流聚起大爱,点亮城市的每个角落,激励着每一位市民向阳而生、向善而立、向美而行……
安鹏,男,汉族,1989年10月出生,现任平朔救护消防应急救援中心矿山救援二中队战斗员。2022年5月18日,朔州市某小区一名5岁女童独自在家不小心翻出窗外,吊挂在护栏之中,家住同一小区的安鹏迅速奔赴现场,当机立断徒手从一楼攀爬到六楼,他一手握住护栏保证自身安全,一手托举儿童防止险情的发生,一直坚持到孩子的妈妈终于到家 ,在两人的配合下成功将孩子救回室内。
天地有正气 见义敢勇为
有人说,不是每一朵花都能代表爱情,但是玫瑰做到了;有人说,不是每一种树都能耐住干渴,但是白杨做到了;有人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见义勇为,但是安鹏做到了!2022年5月18 日,朔州市朔城区沁园小区某栋六楼住户,妈妈去送哥哥上学,留5岁女童独自在家睡觉,睡醒后女童打开窗户想要叫妈妈,却不小心翻出窗外,吊挂在护栏之中,随时可能从六楼坠落,情况十分危急。家住同一小区的救护消防应急救援中心二中队救援队员安鹏,听见孩子哭声确认位置后迅速奔赴现场,快速评估了现场环境和遇险情况,他发现护栏间隙较大,孩子随时有坠落风险,安鹏当机立断,决定立即进行施救,他抓住各层住户安装的护栏,徒手从一楼攀爬到六楼,并成功来到了遇险儿童下方,几次尝试想要把女童托举回室内没有成功,安鹏听到孩子一直在哭着喊“爸爸妈妈”,着急心疼的安抚孩子说“别害怕,爸爸妈妈一会就回来了”。在没有更好处理方式的情况下,他一手握住护栏保证自身安全,一手托举儿童防止险情的发生。就在坚持了十几分钟之后,孩子的妈妈终于到家,在两人的配合下成功将孩子救回了室内。
安鹏冒着生命危险徒手爬6楼勇救女童的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级各界媒体的强烈反响。“安鹏,幸亏有你!”“徒手爬6楼勇救女童 平凡的英雄给人最多感动”“朔州‘托举哥’举起大爱担当”“徒手攀爬6楼托举10多分钟勇救女童”…近日,中央13台、光明网、中国经济网、山西日报、新华社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社会各级各界媒体都对本事件进行了宣传报道。
行正义之举,为勇者喝彩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人对忠义二字的体现,古有诸葛亮对主公刘备的忠义,今有雷锋,无私奉献,对党忠诚的忠义,无一不说明见义勇为对一个国家社会的影响。也正是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所以安鹏徒手爬6楼托举女童一事迹更值得我们弘扬学习。自成为一名救护队员以来,安鹏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努力使自己成 为一名优秀的矿山救护队员。积极主动的参加学习和技术训练,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技术业务和身体素质,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人们常常追问自己的人生意义,其实真正的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安鹏在中队每一次执行任务时,都冲在前面,把他平时过硬的训练技能应用在抢险之中,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职责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赵玉娥,女,1963年1月出生,山西绿色山区农副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她积极带领工厂驻地群众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解决剩余劳动力及农户增收做出贡献;疫情期间,她不计成本,在公司亏损的情况下,做到不断货、不缺货、不涨价,确保市场供应;她历经艰辛,把山西小杂粮推向全国,实现了她多年“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志愿。曾获“山西省脱贫攻坚奉献奖”“2021年山西好人”等荣誉称号。
脱贫攻坚 勇于奉献
自建厂以来,赵玉娥就把脱贫济困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当地带动5个行政村的贫困户及10个合作社实现了脱贫。期间她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其粮食,并吸纳其剩余劳动力,优先安排贫困农村妇女上岗,工厂员工每月平均工资达3000元以上,受益农户达2100余户。自建厂以来,她每年都会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向工厂驻地的365户农户及5个行政村的贫困户、孤寡老人、老党员、老军人捐献米面及慰问品。同时给当地的学校、养老院送去米面和包好的粽子。每年参加活动的群众,都会以他们最淳朴的方式,邀请赵玉娥到家做客,一名老人曾动情地说“老妹子,你是好人啊,做一件好事不难,难能可贵的是你做了10年,真是难为你了!”。十年来,赵玉娥累计捐赠金额达100余万元,为当地精准扶贫,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户增产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抗击疫情,一马当先
2020年疫情期间,赵玉娥所辖企业,被太原市政府指定为保供单位。疫情发生以来,赵玉娥一马当先,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应对,她带领团队昼夜加班加点赶生产。她吃在厂里,住在厂里,病了咬牙坚持,几次累倒在车间,每次醒过来的第一句话都是在问“粮食按时送到没有”,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勇于担当”。疫情最严重时期,她不计原粮、运费及其它成本的大幅度涨价,在公司极大亏损的情况下,她义无反顾地担当起社会责任,做到疫情期间供应不断货、不缺货、不涨价,保质保量的供应市场粮食1万余吨。同时向有关疫情防控部门捐赠款物13万余元。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她带领团队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宣传推销山西杂粮产品。无数次的“闭门羹”、无数次的身体不支,病倒在他乡住院,她从不气馁,每次都是身体稍有好转,就又义无反顾的走向了她的销售市场。有位外地护士得知情况后,感动的说:“你这小身板,担的是大责任啊!”通过不懈努力,她把山西的小杂粮,山西小米,阳曲小米和百余种小杂粮产品,推到世界500强榜首的沃尔玛平台,也成为国家外交部的小杂粮供应商。她用山西小杂粮之星火点亮了全国,使山西小杂粮成为全国的一张名片,为全国消费者认识山西、了解山西、投资山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她“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之毕生志愿。
岳开英,女,中共党员,1973年2月出生,长治市平顺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她扎根特殊教育工作27年,把全部的爱献给了残疾儿童教育事业,2002年被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民政厅、山西省残疾人联合会评为“全省特殊教育先进个人”;2008年—2022年连续六届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学科带头人 ”;2012年被山西省教育学会评为“三晋名师”。
特教之路从这里出发
1996年,岳开英大学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平顺县特教学校,当时的老校长与岳开英在条件非常差的情况下,创办了特教学校。面对没校舍、缺教师的现状,她与老校长一起克服丛丛困难,租校舍、找学生,将特教学校硬是办了起来。没有学生宿舍,学生来了没人照顾,她就把残疾学生带到自己家里管吃管住。
由于她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2013年老校长退休后,从老校长手中接下了这个沉甸甸的接力棒。当上了第二任特教学校校长。在见证过三次更名四次搬迁之后,现已成为一所集学习文化知识、强化康复训练、补偿身心缺陷、培养劳动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
为残疾孩子插上“翅膀”
担任校长之后,她呕心沥血、潜心谋划着学校的发展与未来。她查阅资料,外出学习,取经调研,探索出了“以艺体教育为引领,以文化教育为基础,以康复训练和技能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之路。
打基础,图发展,历经20多年的淬炼,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听障学生毕业后升入了太原、南京等聋人高中,之后多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近两年有14名低视力、智障学生升入大中专院校和职业类院校,更多孩子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之材,改变了他们人生路径。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2013年郭林玉同学被评为“全国首届美德少年”;之后王平平、吕雨婷、王旭兵等均荣获“新时代山西好少年”;曾庆飞、吴泽宇等荣获“长治市美德少年”。为此学校多次被省、市、县授予“模范学校”、“先进集体”、“残疾人之家”等荣誉称号。
残疾儿童一个也不能少
不放弃每一个残疾儿童是她坚守的信念。2015年起作为校长的她第一个承担起送教上门服务工作,让不能到校学习的残疾学生接受到基本的教育。山南底村极重度脑瘫儿童李某青,她主动联系给孩子申请助行器、轮椅,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孩子家中进行训练,现在孩子在大人的协助下能够利用助行器行走。到目前为止,学校送教上门服务学生17名,打开了孩子重新认知社会的另一扇“窗户”
27年来,守望相助、风雨兼程,她始终与孩子们一起相伴、一起成长。曾有人劝说过她,干了这么多年特殊教育,该歇歇了,去条件相对较好的普校教学。可岳开英总说,20多年了,学校的一草一木甚至每一个残疾学生渴盼知识的欲望深深牵动着她的心,他说:“只要组织让我干、我将继续在特教学校这块土地上一直干下去,我离不开他们”。
杨兴隆,男,1977年生,中共党员,就职于中国兵器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从业二十多年来,杨兴隆在承担不同口径系列的炮射导弹和国家重点武器装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中,多次攻克制约工程研制的技术难关,为兵器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三晋工匠”、“中国兵器杰出工匠”等荣誉称号。
卡脖子难题的克星
淮海集团承制的产品有“三高”的特点,技术难度高、精度要求高、复杂程度高。尤其在科研试制阶段更是问题百出,可谓“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时候要有“第一次吃螃蟹”的胆量和“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由此,不断试路探险、打破常规,为他人所不能为便是杨兴隆的工作日常。
杨兴隆说,最大限度的挖掘设备潜能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一次,企业一项重点科研项目就因为设备能力不足卡了壳,若依靠设备厂家进行机床后置处理开发,需要近30万的费用,且工作周期长还需配合厂家的时间安排,这样一来便远远超出了项目节点要求,生性好强的杨兴隆怎肯受制于人,“自力更生”是他的一贯风格,他主动请缨解决问题,那段时间他扎在书海中,与资料数据为伴,与机床程序为伍,经历了一次次的调试,一次次的失败,数月的潜心研究,他最终用TCL语言编写了该后处理软件,完成了机床多种功能的开发,保证了零件的完美加工。
精益求精不懈怠
炎炎夏日,工房外的蝉鸣声嗡嗡不绝,和工房内一台数控机床主轴的旋转声互相呼应,已经晚上11点多了,是谁还在加班?灯光下映出一张绷紧的脸和一双专注的眼睛,还有一双油渍斑斑的手在操作面板上快速地敲击着。是杨兴隆,一定是又有什么非常紧迫不好攻克的任务交给他了。
原来是某项目关键核心零件紧急试制中变形问题卡了壳,非常棘手。该零件近2米长、但仅10毫米厚,保证加工不变形难度确实很大。杨兴隆凭借对机械加工的深刻理解,从图纸中读出了巧妙的工艺信息,从使用性能角度出发,大胆用基准统一原则不断进行摸索尝试,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工作到凌晨。
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杨兴隆作为技能人才,他不仅善于创新,还善于总结,形成高层次的技术研究成果。杨兴隆有一本自撰的《多轴加工实战精粹》,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内容详尽,这是他花费几年时间整理的数控加工的创新心得,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的实战精华和经验总结,大家对这本书有一句很经典的评价,“一书在手,数控不愁” ,由此可见,这本书帮助了不少数控从业者。
杨兴隆不仅自己技术过硬,还帮助了不少同事成长成才。2021年疫情期间,杨兴隆受邀通过技能强国网络平台“中工云课堂”直播网课《四轴转两轴数控加工》,向全国技能人员授课。据后台显示,该网课参与热度达4.5万,点赞3.2万,杨兴隆成为登上技能强国平台讲授直播网课的兵器集团首位工匠。
每一份荣誉都是汗水的凝结、每一次突破都是全新的起点,每一次灵光乍现都是深刻思考的累积,杨兴隆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挑战极限,匠心筑梦”的铮铮誓言。
梁效珍,男,1945年5月生,中共党员,长治市武乡县韩北乡人,武乡县煤炭局退休干部。从上世纪40年代起,梁效珍一家五代人为一位无名烈士上坟、扫墓,至今已持续80多年。曾获第七届“长治市道德模范”、2021“感动长治”年度人物、“山西好人”等荣誉。
悉心照料负伤的八路军小战士
梁效珍家在武乡县韩北乡虸蚄庙村,是抗战时期武乡通往黎城、涉县的必经之地。1940年在关家脑战斗中,八路军运送伤员路过这里,将一名重伤员安置在梁效珍家中。这名伤员是河南辉县人,姓雷,20多岁,当时他伤势很重,不能长途颠簸,就安排在了梁效珍家里养伤。农村医疗条件非常差,只能用农村的土办法来给八路军伤员疗伤,梁效珍奶奶就熬花椒水帮伤员清洗,还让爷爷到山上采蒲公英捣碎给伤员涂抹伤口。白天奶奶喂饭伺候,到了晚上就换梁效珍父亲陪伴,住了三、四个月,就像一家人一样,伤员称梁效珍奶奶为大娘,喊梁效珍父亲为二哥。遗憾的是,终究没能救下八路军伤员的性命,伤员于1940年腊月牺牲在梁效珍家里。梁效珍的爷爷奶奶很悲痛,在报告村公所后把八路军伤员安葬在离家不远的一处被村里人唤作“大扇儿”的墙根底下。
不能让八路军烈士孤单
每当清明时节,梁效珍奶奶总是要吩咐家里人给烈士上柱香,直到奶奶病重期间也专门嘱托家人不要忘了给烈士上坟。到了1947年,梁效珍母亲病故。梁效珍爷爷说,让梁效珍母亲也埋在“大扇儿”,与雷烈士做个伴儿。就这样,梁效珍母亲就埋在了与烈士相隔不到两米的地方。每当上坟时,他的父亲都会特意嘱咐家里人准备两份祭品,一定不要忘记去祭奠英烈。梁效珍成家后,经常带着孩子们给烈士扫墓,也像他父亲嘱托他那样告诉他的孩子们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祭拜烈士老雷。1982年,梁效珍父亲病故,按照当地的习俗,梁效珍将父母一起合葬在离烈士不远的坟墓。对梁效珍全家来说,雷烈士就是他们家的一员,是他们的亲人。
为无名烈士寻亲
安葬父母之后,梁效珍心里一直有件事放不下,那就是帮雷烈士找到亲人,让他魂归故里。于是,从1982年开始,梁效珍连续三年给河南辉县民政局写信、打电话,也曾利用工作之余查访、寻找雷烈士的家人,但却一直没有着落。2011年,得知武乡县将建立八路军零散烈士陵园,梁效珍第一时间找到了县民政局,汇报了情况,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非常的重视,当即答应建好后一定将雷烈士安葬在陵园。2015年,县民政局通知梁效珍,农历二月初五,要派车将雷烈士遗骸接往烈士陵园。梁效珍全家提前一天回到村里,并按照当地的风俗买了祭奠的物品,第二天一早到“大扇儿”烈士坟前焚香磕头,随后与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一起,细心地挖出雷烈士的遗骸,一块块按序整理摆放,用白布裹好,为烈士“穿”上民政局统一发放的八路军服装,然后小心翼翼的放在棺椁里,送往烈士陵园,终于了却了梁效珍多年的心愿。
五代人为烈士扫墓80多年
雷烈士安息了,梁效珍也就放心了。如今,每年的“清明”、“十月一”,梁效珍都要领着儿女们到雷烈士坟前祭奠、清扫杂物。至2022年,梁家五代人已经为雷烈士扫墓80多年了。“雷烈士为了民族、国家,二十岁就牺牲了,我们替他扫扫墓,这不算什么。有生之年我和我的儿孙们都会去祭奠雷烈士。即使有一天我不在了,他们都会接起这份责任,这是我祖父的遗命,也是我坚守一生的承诺。”年逾七旬的梁效珍老人深情地说。
关毅,男,198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四地质队有限公司地灾防治研究所所长。自2014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奋战在地灾防治一线,越山岭搞勘查、冒风雨巡灾害,8年间,完成了1200余处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10余次黄土崩塌和地裂缝应急处置等急难险重任务,守护了百姓平安,彰显了地质人的使命担当。曾获“山西好人”“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抗震救灾,用诚信践行党员承诺
“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紧要关头豁得出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做到了。
2008年“5·12”汶川地震,28岁的关毅主动请缨深入灾区。在四川茂县的援建中,关毅和他的同事走深山、卧荒野,饿了就啃方便面,累了就坐在石头上歇一下,无人机到不了的勘查点,便系上安全绳,攀上陡崖峭壁,擦挂成了家常便饭,历时365个日日夜夜,5处地质灾害的勘察和设计如约完成,关毅却瘦了20斤。
2021年10月,山西运城遭持续强降雨侵袭,夏县祁家河乡西北庄突发滑坡,从晚上10点接到工作任务,关毅冒雨马上奔赴现场,他和团队成员吃住在野外,24小时测量监测,研判滑坡规模,制订应急方案,一连奋战24天,跑遍辖区排除了所有灾害隐患,确保了服务辖区内无一例人员伤亡。
开拓市场,用诚信赢得发展口碑
诚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00%的服务承诺率、100%的服务及时率”,是关毅开拓市场的“杀手锏”。
一次,在朔州谈完项目,晚上11:30刚驱车返回运城家中,就接到晋城客户的紧急电话,希望次日能过去帮忙解决技术问题,虽然连日奔波,身体已近极限,但他不加思索,马上答应上班前一定赶到,凌晨4点,他摸黑踏上了前往晋城的路,8点前准时出现在了客户公司。也正是他信守承诺的敬业精神,为他赢得了这家“终身客户”。
2019年腊月二十九,中煤某煤矿慕名联系关毅,请求帮助编制“三合一”报告,大年初八必须上报评审,否则就会影响企业开工,造成重大损失。阖家团圆的日子,接活就意味着要牺牲大家好不容易等来的假日,况且此项报告困难重重,之前承接单位因此放弃了履行合同,但是“慕名而来”这个信用口碑不能丢,他毅然决定接了这个烫手山芋,他和团队成员争分夺秒,挑灯夜战,伏案没日没夜地整理数据,10天时间如期提交报告,确保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口口相传,关毅也凭借他的诚实守信赢得了信赖,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更多矿山企业里。
管理团队 用诚信打造地质“铁军”
为增强凝聚力,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所里制定新的薪酬分配方案,项目经理的工资比所长工资高,普通技术人员比管理人员收入高。新方案执行第一个月,部分职工工资突破1万元,这是关毅工资的2倍,他果断兑现,对团队同样做到了一诺千金。
8年来,他带领团队累计完成地灾评估类项目480个,设计类项目9个,勘查类项目22个,施工类项目3个,在运城、朔州两地支撑服务9个县(市、区),平均每年地灾巡查8000余次,义务培训90次,成功预警30余次,排除险情50余次,服务县、市未发生过一例人员伤亡事故。
征程波澜壮阔,初心历久弥坚。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对他带领的这支地灾防治“铁军”的最好注释。
王雪梅,女,1962年6月出生,绛县横水镇横南村人。她,一个平凡朴实的农村妇女,40年如一日含辛茹苦,为小叔子、小姑子成家,贴心服侍患重症的祖公、祖婆、用心照料“植物人”婆婆,还冲破阻力为孤独的公公找老伴…… 她用真心、真情、真爱维系幸福之家,于平凡中演绎人间大爱。2010年荣获“全国孝老敬老之星”,2020年荣获运城市“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柔弱臂膀撑起病弱之“家”
王雪梅出生在绛县安峪镇一个普通农家,曾是绛县粮食局面粉厂的一名正式职工。1982年与横南村的机关干部张俊翔结婚后,由于婆家祖公、祖婆年迈多病,公公、婆婆身体残疾,还有两个上学的小姑子,一个刚9岁的小叔子,丈夫又在县城上班,为更好照顾家庭,她毅然决然辞去“铁饭碗”工作,回到婆家横南村。
为改善家中情况,她卖掉自己结婚时新置的衣服、手表以及陪嫁的收音机,借钱在村里开了一个日杂小商店,挣钱贴补家用。除经营好自家的7亩责任田外,又在10多里外的郝庄乡大吕村承包了3亩土地,在种地间隙,王雪梅还到几十里外的东镇和礼元等集市上摆地摊、卖菜籽,就这样,用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竭尽全力地支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
贴心服侍重症家人
就在家庭情况稍有起色时,祖父被检查出患了肝癌,她与丈夫东挪西借,凑钱为祖父治病,在多家医院治疗无果后被迫出院。回来后,四处奔波,寻中医,求偏方,听说蝎子、土元可治此病,便上山下沟,扒柴翻土;听说杜冷丁可止痛,便千方百计寻购此药;输液、打针不方便,她就学打针,陪侍在祖公病床前,端水喂药,洗衣擦身……后期祖父病情加重,排便困难,她甚至每天亲自为祖公一点点导尿,悉心照料,一年后祖公安然离世。
祸不单行,祖母煤气中毒,因当时条件有限,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出院后,王雪梅亲身照料,每天为老人洗手、洗脸、喂饭、洗脚,照顾一应日常。老人大小便失禁,经常弄脏衣裤褥单,王雪梅也从不嫌脏怕臭,一遍遍为老人换洗。临终前,老人曾讲:“这辈子遇上这么好的孙媳,是我老太婆最大的福气!”
2006年4月,残疾的婆母又突患脑溢血,历经两个多月的竭力抢救,却落下了半身不遂。出院后,她亲力亲为,带婆母到十几里外的一家医院针灸,帮助婆母按摩复健,坚持了3个月,婆母的身体日渐康复。谁知好梦易醒,不久婆母又因脑血管畸形再次脑出血,二次手术后虽保住了性命,但却成了“植物人”。
王雪梅说:“纵然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婆母无意识,她就伏在婆母身边“妈,妈”一遍遍地深情呼唤;婆母不会吞咽食物,她便用胃管一点点地慢慢喂;怕婆母躺得久了患褥疮,便托人买来气垫床,每隔二三个小时为其翻一次身,接屎、倒尿、洗涮、刷牙、擦身,无微不至。
孝亲美德不断延续
过度的劳累和长期的营养不良,使王雪梅患上严重的贫血、低血糖和脑神经衰弱等疾病,面黄肌瘦,眼窝凹陷,她也毫不在意,仍在为家人着想。
她觉得婆母去世,公公孤独寂寞,于是,她冲破世俗阻力,不顾闲言碎语干扰,说服丈夫,为公公寻得“老来伴”。
公公去世后,继婆婆的生活起居,她一如继往悉心照料,始终陪伴在老人身边,照顾老人的衣食起居。这些琐碎小事,看起来平平常常,但坚持不易,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真谛。